行业资讯

珠宝大辞典第二波更新公示

更新于:2019-08-06 19:18:42

第一波更新词条已全部加入大辞典的搜索引擎,欢迎大家尝试搜索!
 关于很多用户提出的部分词条因释义文字过多而无法完整显示的问题已得到修复,点击释义文字即可显示全部内容。(可尝试搜索“红宝石”)
词条更新公示主要是针对文字释义部分,欢迎大家积极挑错哦~
目前更新原则是优先更新读者查询的未收录词条,但编委会正在探讨日后以专题形式更新词条,以方便大家分类查阅。
词条更新公示
酸蚀网纹
(cobwebbing texture caused by acid etching)为经过强酸浸泡漂白充胶(即B货)翡翠的鉴定特征之一,其整体形态类似干裂土壤表面的网状裂纹,被形象称为“酸蚀网纹”。经强酸浸泡后的翡翠,其结构受到严重破坏,翡翠颗粒间出现较多较大的缝隙,有的甚至呈疏松的渣状,这样的翡翠不可直接使用,需由环氧树脂、水玻璃等各类胶质聚合物进行充填处理以增加其稳定性,同时提高其透明性。由于此类充填物质的硬度往往低于翡翠的硬度,在接下来的抛光过程中更易被抛磨,从而形成下凹的沟槽。有时可见伴随网纹出现的,因翡翠经酸蚀后结构松散,使其近表面的晶体颗粒在抛磨过程中易产生脱落而形成的凹坑。

玫瑰榴石
 (rose garnet) 加入词条“铁镁铝榴石”,铁镁铝榴石,又称“红榴石”、“粉红榴石”、“葡萄榴石”。

斜红磷铁矿
 (phosphosiderite)又名“变红磷铁矿”,与红磷铁矿同属Fe[PO4]·2H2O的同质多象变体,为红磷铁矿—磷铝石完全类质同象系列的中间产物,单斜晶系,对称型L2PC,晶体呈板状或短柱状,常见显微柱状、纤维状、葡萄状、肾状等集合体形式产出,玻璃光泽,折射率1.692~1.739,相对密度2.58~2.94,双折射率0.046,二轴晶负光性,摩氏硬度3.5~4,单晶相对密度2.76,集合体相对密度略低,约2.50~2.65,具一组中等解理和一组不完全解理,参差状断口,常见无色、红色、橘色、紫色、蓝色,偶有苔藓绿色。

红磷铁矿

(strengite) 与斜红磷铁矿同属Fe[PO4]·2H2O的同质多象变体,斜方晶系,对称型3L23PC,晶体常呈柱状、粒状或假八面体的斜方双锥状,常以纤维状、葡萄状、皮壳状等集合体形式产出,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折射率1.697~1.745,双折射率0.037~0.044,二轴晶正光性,摩氏硬度3.5~4,相对密度约2.85,具一组中等至完全的解理,常见颜色为紫色、淡紫色及玫瑰紫红色,也见无色及淡绿色品种,当含Mn时则呈蓝色。


磷铁矿

(phosphoferrite)加入词条“磷铁矿”,化学式Fe3(H2O)3[PO4]2,为磷锰矿—磷铁矿完全类质同象系列端元矿物。


莫桑钻

(mosangzuan) 加入词条“合成莫依桑石/合成碳化硅/合成碳硅石/合成莫桑石/美神莱宝石”实为合成莫依桑石,有商家将其错误称为“莫桑钻”,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参见“合成莫依桑石”。


蓝珀

(blue amber) 加入词条“琥珀”,新增关联词条“多米尼加蓝珀”、“墨西哥蓝珀”、“缅甸蓝珀”。蓝珀,其体色为黄、棕黄、黄绿、棕红等色,自然光下呈蓝色,在紫外光下蓝色更明显的琥珀,在展示和观察中,常衬以黑色背景来凸显其蓝色调。其蓝色荧光的形成机理未明,目前部分实验结论指出蓝珀的蓝色荧光可能主要由芳香族化合物蒽、二萘嵌苯或其衍生物引起。蓝珀依据产地分类,分别是呈现代表性天空蓝色的“多米尼加蓝珀”、多呈现带绿色调的蓝色的“墨西哥蓝珀”(又称“蓝绿珀”、“金绿珀”)、以及缅甸金珀中常呈深邃暗蓝的“缅甸蓝珀”(商业上又称“缅甸蓝金珀”或“缅甸金蓝珀”)。其中缅甸蓝珀有类似于机油油腻的蓝光现象,行业内称为“机油光”。


羊肝石

(red jasper)红碧石,另有“乌石”、“鸡肝石”等别称,内含赤铁矿、针铁矿、钙铁榴石的碧石,常见褐红、暗红色,不透明,与其它碧石品种相比,其质地不够细腻,原石表面常具皱纹状,因颜色酷似羊肝而得名。


碧石

(bishi)【与原碧玉词条合并】含有较多杂质(常高于15%)的不透明的石英隐晶质集合体,有时可见灰白色透明度较好的石英脉。碧石因可含褐铁矿、赤铁矿、绿泥石、黏土矿物等各类杂质,而可呈现多种颜色,常见有褐红、暗红、赤红色的“红碧石”(又称“羊肝石”、“乌石”、“鸡肝石”),各种黄褐色调的“黄褐碧石”(又称“埃及碧石”),碧绿底色上分部红色或褐红色斑点的“血滴石”,以及多种颜色混杂的“杂色碧石”和可形成风景图案的“风景碧石”。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有时也将各类碧石称为“碧玉”,但此名称易与软玉中的碧玉相混淆,不建议使用。


红绿宝石/红绿宝/二色宝
(ruby-zoisite/honglvbao) “红绿宝”在一般情况下是商家对红宝石-黝帘石共生的、以红色和绿色相间而生的玉石的商业名称,其红色、绿色相间分布,局部为黑色。其中红宝石不均匀地分布于绿色玉石之间。微透明至不透明,表面光泽差异较明显,红宝石部位为明亮玻璃光泽,绿色部位为玻璃光泽。由于红宝石的质量分数分布不均一,导致红绿宝的密度变化范围较大,相对密度多在3.15~3.35之间。
研究发现“红绿宝”实际可有多种主要矿物组成,其红色矿物为红宝石,而绿色矿物可能为①黝帘石②铬铁云母③蓝晶石及绿泥石。不同主要矿物组成的红绿宝,可用实验室常规手段进行初步区分,例如:
①    肉眼观察,红宝石-蓝晶石及绿泥石共生时,其绿色部分常带蓝绿色调;
②显微镜下放大观察,黝帘石的一组完全解理产生的片状闪光和云母极完全解理所产生的片状闪光需要有一定经验方能快速判断,同时黝帘石的粒状晶体与云母的片状晶体也可观察到不同;
③利用折射仪点测绿色部分,黝帘石折射率在1.69左右,铬铁云母折射率1.55左右,蓝晶石1.72左右而绿泥石为1.58左右;除此以外如在分光镜下观察绿色部分见红区明显的Cr吸收线,也需留意其矿物组成可能为铬铁云母;

如需准确判断其矿物组成,可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荧光能谱仪等科学仪器。


黑底钻石

(dark center diamond) 加入词条“黑底”。


香花玉

(xianghua jasper/ xianghuayu) 属商业名称,为2016年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在临武县香花岭地区接触交代型玉石矿床中发现并命名的玉石品种,目前有关香花玉的研究不多,初步测试表面,组成香花玉的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及阳起石,约占95%左右,呈纤维交织结构,香花玉以青色及墨绿色为主,玉石普遍体量较大,且较少绺裂,可用于制作较大体积和较高工艺水准的工艺品及各类首饰。


镁铝—铁铝榴石/镁铁铝榴石

加入词条“铁铝-镁铝榴石”及“铁镁铝榴石”


红纹石

(polycrystalline rhodochrosite/hongwenshi) 为多晶质的菱锰矿的商业名称,多具粉红色和白色相间的花边状或锯齿状条纹,呈层状或同心环状分布,整体以肾状、葡萄状、钟乳状、皮壳状等集合体形式产出,珍珠光泽或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显晶至隐晶结构,折射率点测常为1.60。


红纹石

加入词条“菱锰矿”,并将词条内“集合体的灵名称以块状为主,粉红色和白色,呈条带状,酷似“烟熏肉条”一句,修改为:多晶质的菱镁矿多具粉红色和白色、灰色、浅褐色或黄色相间的花边状或锯齿状条纹,呈层状或同心环状分布,整体以肾状、葡萄状、钟乳状、皮壳状等集合体形式产出,珍珠光泽或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显晶至隐晶结构,折射率点测常为1.60,又称“红纹石”。


人造钛酸锶

(artificial strontium titanate/man-made strontium)化学成分SrTiO3,等轴晶系,为上世纪50年代经由焰熔法成功合成的宝石材料,常见颜色为无色、黄色、棕色,绿色,明亮玻璃光泽至亚金刚光泽,折射率2.409左右,色散0.190,因而其刻面成品常具超越钻石的极强的火彩,相对密度密度5.13,摩氏硬度5~6,无解理。少量样品放大检查可见焰熔法合成所产生的气泡,因质软,表面常见划痕。该材料曾被用作钻石的仿制品,但在合成立方氧化锆问世后,逐步被取代。于上世纪80年代发现其天然对应物,但颗粒极其微小,固亦可称为“合成钛酸锶”。


合成钛酸锶

(synthetic strontium titanate) 参见词条“人造钛酸锶”。


蓝田玉

(Lantian jade/Lantian jasper) 蛇纹石化大理岩,当完全蛇纹石化时即为蛇纹石玉,产于陕西蓝田,是我国历史上开采较早的著名玉石品种。其主要组成矿物为方解石、蛇纹石,可含少量白云石、透闪石、绿泥石、滑石、云母等。致密细粒变晶或纤维细粒变晶结构,常见白色、黄色、米色、苹果绿色等,有时可见颜色分布不均匀。根据质地细腻程度和抛光情况,常见蜡状光泽、弱玻璃光泽、玻璃光泽,偶见油脂光泽,半透明至微透明。蓝田玉常用作玉石摆件、保健工艺品和实用工艺品的原料。


青海料

(Qinghai jasper) 又称“青海玉”或“昆仑玉”,产自昆仑山之东,与新疆和田玉同处一个矿带。常见颜色以白、灰白、绿黄为主,可见灰色到灰青色、紫灰色、灰紫色,偶可见白色底色上翠绿色。与和田白玉相较透明度较高,油性略差,韧性略低,摩氏硬度5.5~6.5,相对密度2.80-3.10,常见2.95左右。呈纤维状与叶片状交织而成的毡状、束状、线状结构,常见细脉状水线。多产山料,少量的山流水、戈壁料,无籽料产出。常见品种有,青海白玉、青海黄口料、青海青玉、青海翠青玉、青海烟青玉。


3D硬金/三维硬金/3D硬千足金

(electroformed gold)3D硬金利用电铸工艺(electroforming,又称“电化学沉积法”)制造,该制造方法可制造纯度达到千足金级别的黄金饰品,弥补了千足金硬度不足,产品易变形的缺点。其常见工艺流程为雕模(起蜡板雕刻出模型)、硅胶复模、注蜡模、执蜡模(修整蜡模)、在蜡模上喷涂导电银油、吹干(使银油中的溶剂挥发,使银粉导电层固化后粘附在蜡模上)、电镀金(整体厚度0.16mm)后处理(包括打孔、除蜡、除银模等)。目前国标已取消“千足金”概念,统称为“足金”。


菩提子

(botzi/putizi) 菩提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各类热带、亚热带坚果类植物及部分蕨类植物的种子或果实的总称,属文玩、佛教文化类饰品,常用于制作佛珠、手串或吊坠。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植物的种实可以加工为同一种名字的菩提子,而同一种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制成的菩提子可能被冠以不同名字的菩提子,其中常见著名品种有黄藤类植物种子“星月菩提子”、为圆果杜英等多种杜英科树木果核的“金刚菩提子”、鼠李科枣属植物果核的“凤眼菩提子”和“龙眼菩提子”及“麒麟眼(虎眼)菩提子”、产自蕨类植物的“莲花菩提”、来自抛光后的贝叶棕果实的“菩提根”等。


普雷米尔玫瑰/普列米尔玫瑰

(Premier Rose)世界名钻之一,其原石于1978年在南非的普雷米尔矿区被发现,总重353.90ct,共被切磨为3颗成品,其中最大的一颗为无暇级梨型钻石,被命名为“普雷米尔玫瑰”/“普列米尔玫瑰”(Premier Rose),较小的两颗分别为重31.48ct的梨型钻石,称为“小玫瑰”(Little Rose)和2.11ct的“婴儿玫瑰”(Baby Rose)。


老坑

(laokeng) 人们常用“老坑”一词形容高品质宝玉石,例如“老坑种”、“老坑翡翠”等。“老坑”一词在历史上可追溯到1600年前的唐武德年间,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共有三大著名坑口:老坑、麻子、坑仔,其中以老坑所产端砚石质最佳,也最为难得。


天鹅绒效应

(velvet effect) 特指矢车菊蓝宝石内部存在的雾状微小的空管状包体或极细小裂隙及相伴出溶物在光线照射时发生反射及散射,使宝石整体呈现出一种朦胧的丝绒般华丽观感,类似于天鹅绒般外观的一种特殊现象。


叠瓦状构造/叠瓦构造

(imbricated structure)① 地质学沉积学术语:扁平或近扁平状砾石的最大扁平面相对岩层表面呈同方向优势倾斜的现象称叠瓦构造 ②宝石学上习惯用叠瓦状构造形容某些宝玉石内部或近表面的层叠结构,常见于珍珠表面文石晶层(珍珠质层)的结构中,由壳角蛋白粘结的大量规则或不规则的六边形薄片状文石集合体组成的数百乃至数千薄层以同心圈层状平行堆积,形成叠瓦状构造。


紫牙乌

(ziyawu)  加入词条“石榴石”。我国历史上称红、紫红到暗红色的石榴石为“紫牙乌”,现在的商贸活动中“紫牙乌”所指的石榴石颜色范围有所扩展。


马亨盖尖晶石

(Mahenge Spinel)坦桑尼亚著名矿区之一,产出刚玉及备受追捧的“马亨盖尖晶石”。马亨盖产出的尖晶石多为粉色至红色,有红色、紫色、粉红色、粉橙色、橙粉色、橙红色、红橙色等不同色调,其中以纯正无杂色的红色及荧光粉色的“霓虹粉”(又称“热粉”)最为著名。部分马亨盖产尖晶石略带丝绒质感,使宝石整体观感更为华丽灵动,因而价值更高。


毛毡状结构

(felted texture) 是软玉的典型结构,具体表现为显微镜下亦难以清晰分辨轮廓的细小纤维均匀、致密、紧实、无定向地交织在一起,犹如毡毯中羊毛纤维的分布样式。此类结构赋予了玉石优异的韧性,它是软玉韧性大、光泽温润似油脂的主要原因之一。


澳宝

(Opal) 加入词条“欧泊”。为欧泊的英文名称opal的另一种音译方式,常用于商贸活动中。


硅硼镁铝石

(Grandidierite)化学成分(Mg,Fe)Al3BSiO9,斜方晶系,折射率1.590-1.639,二轴晶负光性,相对密度2.85~3.0,硬度7-7.5,呈各种色调的蓝色、蓝绿色、苹果绿蓝色,蓝色由晶体内的痕量铁离子致色,具强三色性。硅硼镁铝石于1902年在马达加斯加南部被法国的矿物学家Alfred Grandidier首次发现,并以他的姓氏命名。宝石级的硅硼镁铝石成品颗粒较小,约1-4ct左右,大于6ct者极为难得,全球仅有的宝石级硅硼镁铝石产地产出的宝石尺寸普遍较小、品质较差,多呈半透明至不透明,目前所知唯一的肉眼无暇级硅硼镁铝石产地为斯里兰卡,因此高品质的透明级硅硼镁铝石被业内列入“世界十大稀有宝石之一”。


硅化石棉

(Silicified crocidolite)硅化石棉是SiO2交代青石棉(钠质闪石石棉)而形成的一类玉石,属硅化玉的一种,也被称作“木变石”,但该类玉石并非树木化石,而“木变石”一词易致其与“硅化木”的概念相混淆从而引起歧义,因此不推荐使用此名称。硅化石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隐晶质石英,也可含少量非晶态SiO2。交代作用使得硅化石棉保留了青石棉原本的纤维形态,从而使整体呈丝绢光泽,常见猫眼效应。在商贸中,硅化石棉常根据颜色不同分为几个主要亚种,例如黄、褐黄、红棕、褐色系列的“虎睛石”(虎眼石),其黄褐色调多由褐铁矿杂质浸染所致;灰蓝、蓝色、暗蓝、蓝绿色系列的“鹰睛石”,其青蓝色是由未被完全交代的残余青石棉产生;黄褐、灰蓝整体呈班杂状分布的“斑马虎睛石”等;除此外还可有灰绿色及较少见的紫色。虎睛石经热处理,使其中的褐铁矿脱水产生赤铁矿,从而使宝石颜色呈现褐红色,商业上称为“牛眼石”(Bull's eye)。


次生色

(secondary color) ① 在岩石学中,次生色是指在后生作用或风化作用过程中,原生色发生次生变化而形成的颜色。如露头上所见的红褐色砂岩,有可能是原来的黄铁矿、菱铁矿氧化生成红褐色的褐铁矿所致。原生色在同一层内常稳定不变,而次生色多呈斑点状,斑块状、条带状。次生色反映的是岩石成岩后所处环境和介质条件的改变。它是岩石的后生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经过风化,氧化后所表现出的颜色,如铁元素的氧化形成红色等。次生色常为黄色、红色、白色、绿色等。②宝石学上对次生色的概念在岩石学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例如:宿主晶体停止生长后发育的裂隙经外来物质充填而产生的颜色;或玉石形成后在自然环境中经风化、淋滤、靠染、光照、氧化、浸染,致使玉石的颜色发生改变,此类次生色常呈沿裂隙及晶体颗粒间隙浓集的浸染状分布,例如黄翡的颜色成因即属此列;而人工染色、盘玩、辐照、热处理等导致的颜色改变,在成因角度上可视为人为产生的次生色,由于其成因包含人为因素,在鉴定过程中需根据具体情况及相关标准判断是否需要申明。


爱迪生珍珠/“爱迪生”珍珠

 (Edison pearl)“爱迪生”珍珠是浙江佳丽珍珠首饰有限公司研发并申请专利的新型淡水有核养殖珍珠,主要颜色有乳白色、粉橙色、艳丽的橙色、粉紫色、艳紫色及多种金属色,其外观较其它淡水珍珠颗粒大、圆度好、光泽强、色彩丰富艳丽、珠层厚度特厚,表面生长纹细密且分布规则,不同颜色的“爱迪生”珍珠其紫外发光性有所不同,乳白色“爱迪生”珍珠在长波下呈中等到强的蓝白色荧光,短波下呈弱蓝白色荧光,而橙色、紫色和金属色系列的“爱迪生”珍珠通常在长波下呈弱到中等的黄色或橙黄色荧光,短波下呈弱蓝色荧光,有些金属色“爱迪生”珍珠无荧光。由于“爱迪生”珍珠的颜色明显较其它淡水珍珠更为多变且艳丽,且作为新型专利产品,其养殖技术细节尚属保密,因此外界对其颜色成因存疑,但目前研究资料中所获数据均偏向其天然性,未见其颜色有经后期因素加工的确凿证据。现已有染色珍珠作为其仿制品流入市场。


幽灵水晶/绿幽灵/绿幽灵水晶/红幽灵水晶

(phantom crystal/green phantom crystal/red phantom crystal)在水晶晶体生长过程中,围岩矿物掉落到正在生长的晶体上,并被水晶包裹,因为形成含细小的泥土状、尘埃状矿物包体的水晶,其中主要含绿色绿泥石包体者称为“绿幽灵水晶”,而主要含红色铁的氧化物者称为“红幽灵水晶”。


幻晶/魔晶/幻影/幻影水晶

(ghost crystal)幻晶的形成是由于水晶晶体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了暂时中断,此时晶出物质或其生长环境周围的一些物质附着或散布在水晶主晶表面(并可能进行生长),当水晶主晶(即“宿主晶体”)再次恢复生长时,会覆盖并包裹这些物质,形成与晶面平行的层状包裹体,称之为“幻晶”。这类包裹体的所显示的分布形态为水晶在生长间断发生前的晶体轮廓。如果这一过程重复多次出现,则可能出现多达十余层的“多层幻晶”。当此类包体沿水晶菱面体方向均匀展布,则其包体的整体形态呈现尖塔状,又称“金字塔”或“宝塔水晶”。另外由于在水晶生长的不同阶段内其主晶成分和周围环境可能出现差异,因而可同时产生颜色分带现象,导致主晶晶体的不同颜色层,指示了不同的生长时期。


水沫子/水磨子石/水沫玉/钠长石玉/钠长石质玉

(shuimozi/albite jade) 其主要矿物组成为钠长石,半透明至亚透明,常见无色、白色、灰绿色、蓝绿色,少见藕粉色,油脂光泽,细粒状结构,质地细腻且抛光良好者可近似玻璃光泽,点测折射率1.52~1.53,摩氏硬度6,相对密度2.60~2.63,内部常散布白色斑点或絮状物,多呈粒状、短柱或方块状,有时可见绿色绿辉石,外观类似飘花种翡翠。由于钠长石质玉是翡翠的伴生矿物,常被用作翡翠的仿制品和替代品。常规条件下可通过折射率、掂重及观察内部结构特征及解理面闪光等方式加以区分,也可通过红外光谱测试准确定名。需要注意,“水沫子”和“水沫玉”原是行业内惯用称呼,均指钠长石质玉,然而近期随着翡翠市场的持续走高和消费者对钠长石质玉的了解加深,其市场需求量也随之增大,价格逐渐升高,并出现以石英岩质玉为代表的仿制品,在市场上多以“水沫玉”的名称销售,因此近年购买到的“水沫玉”,可能是钠长石质玉或石英岩质玉,需多加留意,并建议使用其矿物学名称加以区分和确认。


镀膜翡翠/穿衣翡翠

(coated jade)加入词条“翡翠”和词条“翡翠的优化处理”。为经处理的翡翠。镀有色膜的翡翠在肉眼和放大观察下见表面颜色分部均匀、死板,无天然翡翠的斑块状、细脉状、条带状等颜色分部特征,难见翡翠的颗粒界限与橘皮效应。浸入溶液中对光放大观察,可见外表面存在均匀颜色层,且与内部颜色不统一。由于镀膜的硬度较低,常见细小划痕,且容易脱落,边缘部位尤甚,部分脱落的镀膜层与翡翠表面存在空隙,并可能形成干涉色。镀膜翡翠手感略粘滞,镀膜层折射率常在1.55左右,显示树脂或蜡状光泽,紫外光下可呈强荧光反应,红外光谱测试显示类似B货翡翠的特征吸收光谱,热针探测可有辛辣味。


花丝镶嵌

(filaments embedded)花丝镶嵌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宫廷首饰制作工艺之一。此工艺以金、银、珠宝玉石为主要原料,以花丝(花丝工艺又可细分为“掐丝”、“垒丝”等重要技法)工艺为核心,结合镶嵌工艺,并可灵活配合鏨刻、鎏金、点翠、镂空、珐琅彩等其他工艺,是一项集成性的传统手工技艺,具多种流派,其中以别具宫廷特色的北京花丝镶嵌(Beijing filaments embedded)制作技艺最为著名。北京花丝镶嵌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点翠

(tian-tsui/kingfisher feather art/ kingfisher feather craft) 通过复杂工艺将翠鸟的羽毛剪切成型,通过特殊制作的生物性胶质黏贴镶嵌在底胎(底座/底托)上的一种传统宫廷首饰制作工艺,所制首饰多供宫廷及名门望族女眷使用。点翠首饰的底胎常见纸胎和金属胎两种,其中金属胎常配合花丝工艺勾勒出外轮廓,金属胎有合金胎、鎏金铜胎、鎏金银胎和金胎等。我国翠鸟共有7属11种,其中大部分翠鸟现已列入保护范围,而传统点翠所用到的翠鸟羽毛主要来自于翠鸟科翡翠属的白胸翡翠和蓝翡翠两种,其中白胸翡翠的羽毛颜色亮丽且羽片较大,是制作点翠的不二之选。蓝翡翠的羽毛颜色为深蓝色,从某些角度观察可见紫色光泽,常配合白胸翡翠的羽毛来制作出具层次感的点缀效果,较少大面积使用。然而由于翠鸟羽色并非单一的蓝色,因此一只翠鸟身上至多有22根羽毛上的部分位置可供点翠使用,根据点翠所用羽毛的部位和质地不同,又有由翅羽和尾羽制成的“硬翠”及由胸背部柔软绒毛制成的“软翠”之分。点翠所用的生物胶是以动物的皮、骨、配合其它材料一起经长时间熬制而成,其具体配方依不同流派而各有不同,且大部分已经失传。由于点翠的羽毛材料和所用胶质均属动物源性材料,因此点翠首饰较为娇贵,畏酸、碱,佩戴和拿取时应避免汗液与湿气。


金色庆典/金庆典/金色庆典钻石/金居比利钻石

(Golden Jubilee) 加入词条“金庆典钻”。


老挝石

(Laos stone) 产自老挝的“老挝石”,外观与我国寿山石相近,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和Al2O3,,矿物组成包括高岭石、地开石和珍珠陶石,未见叶蜡石和伊利石; 相对密度为2.52~2.65,微透明—半透明,多见蜡状光泽,颜色以白色、红色、粉红色为主,黄色较少见,且颜色不及寿山石丰富明快。含高岭石的"老挝石"样品多为红色或浅红色,透明度较差,类似于寿山石中的“善伯石”等品种;由有序度较高的地开石组成的"老挝石"样品颜色较浅,透明度较高,与寿山石中的一些坑头石和高山石品种接近;以珍珠陶石为主的"老挝石"样品颜色较浅,多为白色,透明度较好,半透明,而在寿山石中含珍珠陶石的品种很少见。"老挝石"的矿物组成与寿山石中的高山石类相似。但是,高山石类寿山石的大多数品种以地开石为主,而"老挝石"样品中含高岭石者占多数。这可能是寿山石与"老挝石"在矿物组成上的重要区别。另有与寿山田黄相类似的“老挝田黄石”品种,在市场上又称“水料”,其与寿山田黄石的区别在于寿山田黄石中未见高岭石,而目前研究所见的“老挝田黄”样品均含高岭石。


彩虹月光石

(rainbow moonstone)主要产自马达加斯加的透明度好且具多种晕彩的浅体色拉长石品种,尽管这类宝石在国际上已被广泛接受并称之为“彩虹月光石”,但其确属拉长石。参见“拉长石”及“拉长石晕彩。


斯石英

(Stishovite)加入词条“石英”。在由石英及化学组成与之相同或紧密有关的矿物种所组成的一族氧化物矿物中,共包含12种矿物,其中有SiO2的各种天然同质多象变体,天然二氧化硅玻璃及含水二氧化硅。斯石英,又名超石英、重石英、高密石英,是石英更致密的天然高压同质多相变体,斯石英首先由前苏联高压物理学家斯提肖夫(Sergey M. Stishov)于1961年人工合成。斯石英也因斯提肖夫而得名。随后,天然的斯石英由美籍华裔地质学家赵景德(Edward C. T. Chao)于196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陨石撞击坑中发现,其相对密度4.28~4.35,在约9GPa以上的压力条件下才能稳定存在,具八面体配位,具金红石结构,属四方晶系,常以小于微米尺寸的柱状集合体产出,浅灰色,玻璃光泽,无解理,摩氏硬度约8.5~9。由于斯石英形成在超高压环境中,常可作为鉴别撞击坑的可靠证据。


柯石英

(coesite)加入词条“石英”。在由石英及化学组成与之相同或紧密有关的矿物种所组成的一族氧化物矿物中,共包含12种矿物,其中有SiO2的各种天然同质多像变体,天然二氧化硅玻璃及含水二氧化硅。柯石英,二氧化硅各同质多相变体中硅原子呈四配位结构最紧密的一种变体,属单斜晶系,因此又称“单斜石英”,常呈小于5微米的粒状产出,无色、透明,玻璃光泽,无解理,摩氏硬度约为8,相对密度约为2.93。柯石英被认为是认知地球内部高压结构的窗口,也常被用作压力指示矿物。例如:GIA文献中曾报道在对一套粉色钻石样品进行显微镜和拉曼光谱检测时,发现其中存在柯石英包体;另曾在经高温高压处理的鲜艳黄色钻石中发现了具有拉长丝状尾巴的柯石英晶体包体群。


猛犸象牙
(mammoth ivory)(使词条猛犸象牙可以顺利被搜索到,原猛犸象牙的犸字错误,并替换原有词条解释)已灭绝的古脊椎动物猛犸象的象牙化石。猛犸象,哺乳纲,象科动物,也称“长毛象”,曾生存年代为更新世晚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包括亚欧大陆北方及北美洲,现已灭绝。大多数猛犸象遗骸及其存在的相关直接痕迹,被保存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的冰原或冻土层中。现存猛犸象牙多呈半化石态,因而又称为“猛犸化石牙”,目前我国首饰用猛犸象牙主要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猛犸象牙相对密度1.70-1.77,同一猛犸牙的不同位置其结果致密程度不同会导致相对密度的变化,折射率1.52~1.53,摩氏硬度2.5左右,去皮抛光后的猛犸象牙可呈乳白色、米黄色、浅褐黄色、浅灰色等,蜡状至油脂光泽,不透明至微透明,同一样品的不同部位,其透明度常有所区别。部分样品在强光手电照射下可出现所谓“血牙”的现象,即透光部位呈现粉红到橙红色。猛犸象牙内部呈纤维状结构规律性交织排列,具同心圆状生长层,层与层之间存在结构薄弱面,因此易形成多层裂纹,又称“圈裂”。

猛犸象牙自外向内一般分为4层:①同心纹层,此部分一般不具勒兹纹②粗勒兹纹层(牙本质层)结构与象牙的粗勒兹纹层相比较为疏松,勒兹纹(旋转引擎纹)指向牙心的二组纹理夹角常<95°③细勒兹纹层(过渡层)④细同心纹层或空腔(牙髓腔)此部分一般不具勒兹纹。猛犸象牙乳白至淡黄色部分在长波紫外光下多呈强蓝白或绿白色荧光,短波紫外光下多见暗蓝白色,而黄褐色的外皮部分荧光较弱。


象牙

修改词条“象牙”,加入内容“2018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全面禁止象牙交易”。


勒兹纹

修改词条“勒兹纹”,加入内容“在猛犸象牙中”。


草莓水晶/草莓晶/士多啤梨晶

(strawberry quartz)单晶石英中含有较多鳞片状、细针状,有时呈“甲虫腿”状的赤铁矿、纤铁矿等铁氧化物矿物,因大量包体致整体呈现粉红、棕红或鲜艳红色者,称为“草莓水晶”。香港、台湾等地也根据其英文名称部分“strawberry”(草莓)一词的发音,将其音译为“士多啤梨水晶”。


海螺珠/海螺珍珠

(conch pearl)指海螺内孕育的珍珠,是以方解石和文石为主要矿物的纳米微晶集合体,因表面无珍珠质层,不具珍珠光泽,而显瓷状光泽,严格意义上讲其不属于典型的珍珠。常见的两个主要海螺珠品种有“孔克珠/康克珠(Conch pearl)”和“美乐珠/美罗珠(melo melo/melo melo pearl)。除上述两种常见主要品种外,其它种属的海螺中偶尔可见类似的珍珠产出,例如新近的研究表明,还有一种海菊蛤属产出的海螺珠。详见“孔克珠”、“美乐珠”及“海菊蛤属海螺珠”。


孔克珠/康克珠
(Conch pearl)产自一种分布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名为大凤螺(女王凤凰螺、粉红凤凰螺、胭脂螺)的软体动物,它们生活在有珊瑚礁或海草植被的温暖的浅海中。大凤螺自1985年起已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并于1992年列在附录二中,其贸易受到高度规管。在加勒比地区,大凤螺是人们的桌上美味,因此其所产出的珍珠常常是在食用加工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女王海螺的英文名称写法是Queen conch,其当地发音为“konks”,因此将产于此类软体动物的珍珠音译为“孔克珠”或“康克珠”。目前为止,还未见养殖孔克珠投入市场的相关报道。孔克珠的颜色有白色、黄色、带粉色或黄色调的橙色、以及最受追捧的粉红色,其成品重量一般在不足一克拉至2克拉左右最为常见,重量超过10ct的孔克珠已属极为罕见,而有记录的最大重量的孔克珠也不过45ct左右。

孔克珠常见轮廓为圆润的圆形或各类椭圆形,其中也有一种表面多突起的品种,称为“rosebud”“玫瑰花蕾”孔克珠,其表面突起或呈松散状,或呈紧密参差状。


美乐珠/美罗珠
(Melo melo)美罗珠,因其产自一种名为Melo的软体动物而得名,美罗珠或美乐珠是对其中文音译名称。该类软体动物的中文名称为椰子螺、木瓜螺、椰子涡螺等,贝壳黄褐色,状如木瓜,光滑而有黑褐色斑,其肉称谓“瓜螺”,为一味中药,同时也被广泛食用,因此海产店的椰子螺吐出价值百万的美罗珠,或顾客食用椰子螺捡获高价海螺珍珠之类的报道时有发生。

椰子涡螺产于温热带沙泥质浅海域,我国的东海、南海等地均有分布,同时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皆有产出。椰子涡螺产出的美罗珠颜色具特征的橙黄色,有时带褐色调,其体色很有辨识度,表面同样存在火焰纹。在商业上,美罗珠的颜色以橙黄色调比例适宜,鲜艳浓郁者价值最高。与10ct以上便极为罕见的孔克珠相比,美罗珠体型相对较大。


“玫瑰花蕾”孔克珠

(conch“rosebud” pearl)一种表面多突起的孔克珠品种。其表面突起或呈松散状,或呈紧密参差状。研究认为,孔克珠的颜色与其珍珠囊所处部位的螺壳颜色有对应关系,而形成“玫瑰花蕾”状的原因,目前尚未确定,有猜测其成因与珍珠囊的位置有关,例如如果珍珠囊定位在腹足中而非外套膜中,那么由于大凤螺的肌肉运动,所形成的珍珠就不会是光滑、对称的。


海菊蛤属海螺珠

(pearls form Spondylus Species) 该类海螺珠被认为是产自海菊蛤属的软体动物,在墨西哥及南加利福尼亚地区附近有针对海菊蛤属软体动物的渔业活动。这类海螺珍珠的体色通常为紫色和白色,呈层状或不均匀状分布,并可能伴随有黄调的褐色。这类海螺珠具有清晰的火焰纹,且其火焰纹在光纤灯照射下所出现的蓝色反光是特征性的。


钻石观测仪/钻石观察仪/钻石紫外荧光仪/ DiamondView

DTC研制的钻石观测仪,也成称钻石紫外荧光仪。该仪器利用天然钻石与合成钻石具有不同生长结构的特点,通过观测样品在波长小于230nm的紫外光激发下的荧光图谱,主要用于天然钻石与HPHT合成钻石的区分,也可用于对CVD法合成钻石的判别,同时还可提供待测样品的磷光图谱进行辅助鉴定。适用于该仪器的样品需至少经过粗略抛光,可测样品大小范围:0.05~10ct。


拉利玛

(larimar)词条补充:性脆,以蓝色为主的达到宝石级的针钠钙石集合体称“拉利玛”,又称“水淙石”,目前仅产于多米尼加共和国。


菱锰矿

词条增加:菱锰矿在热液沉积及变质条件下均能形成,但以外生沉积为主,形成菱锰矿沉积层。菱锰矿也为一些硫化物矿脉、热液交代及接触变质矿床的常见矿物,常与蔷薇辉石共生。我国菱锰矿主要产自东北、北京、赣南等地。世界范围内菱锰矿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阿尔马、马达加斯加、墨西哥、南非的阿扎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地也有产出。


硬度法

(hardness test)加入词条“硬度测试”,破坏性测试方法之一,在良好照明条件下,选择样品的不显眼位置,放大观察表面状态,用硬度笔刻划样品(不可过于用力),擦掉粉末后再次放大观察样品表面是否留下划痕,次方法仅用于检测样品的摩氏硬度。破坏性实验在宝石样品中留下的实验痕迹往往不可逆,在实际鉴定过程中,需慎重使用。

硬度法操作注意事项:①使用硬度笔时,其使用顺序总是从软的到硬的硬度笔②所获任何划痕要用水弄湿再风干以确认是划痕而不是因硬度笔太软而留下的白色粉状条痕③尽量在宝石通常不易觉察的地方--边侧、内凹或原石上进行测试。


硬度笔

(hardness pencil)替换词条“硬度笔” 硬度笔用于测试矿物的摩氏硬度,常成套使用。常见的硬度笔主体为细的钢棒或木棒,上装摩氏硬度计中硬度值 2-10 的矿物的小而尖的碎块。


热针法/热针测试

(hot-point test)热针为一种针尖温度可以加热至200℃的仪器,热针测试为破坏性测试方法之一,常采取两种测试手段①选取样品较不明显位置,在肉眼或镜下把热针靠近样品进行测试,含有某些充填物的宝石,经热针局部加热后,充填物易挥发或渗出,此时观察宝石表面是否有类似“出汗”的现象;②使热针接触样品,测试加热后具有特殊气味的材料,例如 琥珀、松香、塑料或某些宝石的表面镀层等。需注意,热针加热宝石时间不可过长,防止其对样品造成严重损坏。破坏性实验在宝石样品中留下的实验痕迹往往不可逆,在实际鉴定过程中,需慎重使用。


-----------------------------------END-----------------------------------

相关推荐:珠宝大辞典


臻艺汇宝:专注于珠宝鉴定师培训!做有良心的、有实力的珠宝鉴定培训机构